1.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①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大镜在物体与人之间来回移动;
 
【人眼和物体不动,镜子动】
 
②把放大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人眼和放大镜不动,物体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3.放大倍数和什么有关?
 
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就越大。
 
4.13世纪,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培根  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力的眼镜 。
 
5.苍蝇的复眼;昆虫的触角就是他们的“鼻子”;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鳞片,其实是  扁平的细毛;苍蝇落在竖直的光滑的玻璃上,与足有关;
 
6.外形规则的固体,叫做晶体,自然界的物质大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矿物,形状多样,有大有小,但都是规则的。
 
7.常见晶体的形状:食盐  正方体  ;白糖 长方体  ;碱面 颗粒  ;味精  长柱体 。 
 
8.制作晶体方法有 蒸发结晶  和  降温结晶  两种方法。
 
9.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是  将两个放大镜相对放置,镜片要平行,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知道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准备-调整-找像-固定】
 
10.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倍数 乘 物镜倍数;
 
11.荷兰生物学家 列文虎克 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 300 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了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水中的微生物等。
 
12.显微镜的发展经历了 金属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  200 万倍 。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放大3亿倍。
 
13.1663年,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 胡克 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了一块木片的结构,发现并命名了  细胞  。 
 
【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可以概括为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时长04:21
 
利用自制的临时装片,找到洋葱表皮细胞;
 
从这里选出你喜欢的一个表皮细胞,画出来即可【随意选了四个】:
 
 
14.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的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5.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 结构 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  功能 单位。  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 等 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16.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7.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18.微生物是包括 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原生动物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19.在池塘的水里可能生活的微生物有 草履虫、钟形虫、喇叭虫、变形虫、毛口虫、单胞藻、眼虫、唇滴虫、衣藻、团藻、硅藻、鼓藻 等等。 
 
20.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发明之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人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昆虫。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细胞。
 
21.人类在利用微生物以及生物方面取得的成果:
 
   医药方面:利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菌和病毒、病原体等,搞清了人的传染病是由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于是就发明了各种灭菌消毒法,制造了许多药物来杀灭细菌和病毒,保护我们的健康。【弗莱明和青霉素】
 
   食品方面:人们发现有的微生物对人有益,利用它们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如酿酒、制作酱油,醋、豆酱、豆腐乳、泡菜、制酸奶、面包、馒头、腊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
 
【巴氏消毒法】
 
   农业方面:杂交水稻的培育,需要用显微镜进行配花粉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土壤改良:利用微生物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增加土壤的肥力,同时,还可净化土壤。
 
   克隆技术:可以按照人的要求培育所需的生物,还可培育出人的器官。
 
   污水和垃圾处理:需要用微生物分解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除去垃圾中的臭味  等   
 
21.生物是由  细胞  构成的。我们的皮肤,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  10万  个 。  
 
22动物的卵,例如 鸡蛋 ,就是  一 个细胞。
 
23.草履虫 虽然只有一个细胞,但这个细胞却能完成消化、呼吸、排泄、繁殖、等所有的生命活动。草履虫的繁殖方式是 先将身体拉长,接着从中部分裂成两部分,最后每部分形成一个幼小的草履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