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今天走进山东曲阜的圣人之宅—孔府,一廊一柱、一匾一画,无不散发着圣裔门庭的文化气息,体现出千年不朽的道德力量。


最显著的要数内宅门照壁上的一幅动物图案,相传此动物为天界神兽“犭贪”。
它貌似麒麟,却生性贪婪,拥有了无数珍宝后仍不满足,还对着太阳张开大口,想占为己有。
旧时,每当孔子后人出门路过此地,随从都要高喊一声:“公爷过了!”
这幅壁画的寓意就是,告诫子孙们切莫枉为圣裔,有悖祖德,做人要戒贪知止,为官要廉洁清明,经得起良知的评判。
孔子是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位站在先贤先圣肩膀上集大成的文化巨人,开创了长盛不衰的儒家学派,被后世尊为“圣人”。
孔府经历数千年而不衰,有“天下第一家”的美誉。
从孔子庭训孔鲤学诗学礼,到明万历十一年孔尚贤制定族规《孔氏祖训箴规》,再到此后的不断传承完善,孔氏子孙始终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恪守家训,以“礼门义路家规”著称于世。
公元前479年孔子辞世后,他的伦理教诲与质直言行,被其后裔代代相承。
秦时的九世孙孔鲋,睿智地作出“鲁壁藏书”的举动,践行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祖训。
东汉的二十四孙孔融,四岁让梨,成为千年美谈。
当历史跨入明代,孔氏家族已遍布全国。大宗小宗,不计其数。要想管理好这一庞大的族群,实属不易。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扛起了这一重任。
孔尚贤,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袭封衍圣公。袭爵之初,立志要“远不负祖训,上不负国恩,下不负所学”。
孔尚贤秉承先祖“克己复礼”的精神,反思己过,决心为家族立规定矩,约束族人的不当行为。
万历十一年(1583年),孔尚贤主持制定了孔氏家族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族规《孔氏祖训箴规》


《箴规》共计十条,涵括了各阶层族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强调“崇儒重道,好礼尚德”等孔门传统,要求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克己秉公,读书明理,切勿嗜利忘义。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山东发生灾荒,瘟疫肆虐,六十五代孙孔胤植奏请免除粮税,并出钱物救济灾民。
六十七代孙孔毓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为一代良吏。
正是由于历代孔氏后人秉承祖训,好礼尚德,雍正在召见孔子七十代孙孔广棨时说道:“至圣先师后裔当存圣贤之心,行圣贤之事,一切秉礼守义,以骄奢为戒。”
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孔子的诗礼庭训、孔氏的祖训箴规,从来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走远。它早已熔铸在孔氏族人的内心深处,并且不断地泛化开去,融入千万齐鲁人家,汇流到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为我们的一种品性,规范着我们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