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课文分析: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磅,感情充沛。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课文第1自然段阐明了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第2自然段运用了象征等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第3自然段直抒胸臆,感情饱满地赞颂了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讴歌了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通过层层阐述,说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课文的突出特点是感情炽热,感情的抒发首先依托于整齐的句式。课文第1自然段从“智、富、强”到“独立、自由、进步”,再到“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层层递进,推动情感,读来铿锵有力、振聋发聩,中国少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课文第2自然段均为四字句,逢双句押韵,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明快,使人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了对少年中国的美好希冀。

感情的抒发还依托于排比、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第1自然段八句排比,一气呵成,论述了强国富民的责任全在中华少年。第2自然段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意思是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意思是黄河潜藏的水流爆发出来,势不可挡,浩浩荡荡,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发展无可限量;“潜龙腾渊,鳞爪飞扬”意思是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鱗爪舞动飞扬,象征着少年中国突然崛;“乳虎啸谷,百兽震惶”意思是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鹰隼试翼,风尘吸张”意思是鹰华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冲天气势;“奇花初胎,矞矞皇皇”意思是奇花刚开始孕育蓓蕾,华美瑰丽,富丽堂皇,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干将发硎,有作其芒”意思是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象征着少年中国奋发有为;“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意思是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象征着少年中国顶天立地。第3自然段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与天齐寿的祝福,以及对中国少年与国家共命运的呼唤,两个感叹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増强了感染力,读后使人心潮澎湃。

课文插图上方是日出东方,云海奔腾,下方是江河奔涌,激流澎湃。天地雄浑一体,呈现出一幅气象宏伟、波澜壮阔的壮丽景象。插图与选文内容相得益彰,有利于学生在朗读第2自然段时想象画面,体会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我会写:

泻:xiè(倾泻、奔泻、一泻千里)

潜:qián(潜水、潜力、潜伏)

试:shì(试卷、尝试、试验)

胎:tāi(胎教、怀胎、胚胎)

皇:huáng(皇帝、皇宫、皇权)

履:lǚ(履行、履约、履任)

疆:jiāng(新疆、边疆、疆土)

 

我会认:

鳞:lín(鳞片、鱼鳞、遍体鳞伤)

惶:huáng(惶恐、惊惶、惶怖)

哉:zāi(美哉、壮哉、优哉游哉)

 

形近字:

潜(潜伏)替(代替)

试(试验)诚(真诚)

胎(胚胎)抬(抬走)

 

多音字:

少:shǎo (多少)shào (少年)

似:sì(似乎)shì(似的)

 

理解词语:

一泻汪洋:形容水流迅速,水势浩大。

潜龙腾渊:潜伏的巨龙已经很强大,腾起于水中一飞冲天。梁启超将少年中国比喻为蛟龙。

奇花初胎:枝头花朵含苞欲放之初,生气饱满,朗艳新奇,喻精气内蕴。 

纵有千古:“千古”是指时间,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 

横有八荒:“八荒”,东 西 南 北 东北 西南 西北 东南。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

 

词语扩展: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潜龙腾渊  鹤立鸡群  

对牛弹琴 呆若木鸡 龙飞凤舞

 
出自典故的成语: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  
矞矞皇皇  马革裹尸  约法三章

 

赞美祖国的成语:国泰民安  国富民强  
物阜民丰  繁荣昌盛  幅员辽阔
 
句子解析:
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从“智 富 强 独立 自由 进步 胜于欧洲 雄于地球 ”八个方面竭力强调国家命运系在少年人身上。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句子内容的排列从小到大,从部分到整体,步步发展,层层推进,气势磅礴。 
 
2.美哉, 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两者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的。这里,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语调高昂,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撼力量。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强调了少年责任的重大。
第二部分(2):通过大量的比喻,写出了少年中国的前途无量。
第三部分(3):进一步赞美和祝愿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
课文主题: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
 
2.为什么称中国是“少年中国”?
本文是节选的内容,前文中作者针对帝国主义污蔑中国为“老大帝国”的错误言论进行了痛斥。他认为中国是“少年中国”是一个有潜力、充满朝气的中国。所以称中国为“少年中国”。
 
课后习题答案:
2.(1)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初升的太阳,奔腾的黄河,腾跃的蛟龙,啸鸣的乳虎,展翅试飞的鹰隼,珍奇的花蕾,刚磨好的宝剑。
 
(2)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少年中国就像中国少年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拥有光辉的未来;中国少年也如同发展的少年中国,敢想敢做,前途无限。少年中国只有在中国少年的带领下,才能明智、富足、强盛、独立、自由、进步。
 
译文
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课外拓展:
与少年有关的诗词:
(1)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王国维《浣溪沙》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诗》
(4)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6)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金缕衣》
相关资料

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创作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那年是庚子年,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文学赏析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政论文,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上,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少年中国说》开篇以驳斥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对“我中国”的侮辱性的称呼“老大帝国”入笔,引出梁启超远大而美好的政治理想——“少年中国”。作家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心胸,抚今追昔,在历数唐虞郅治、秦汉雄杰、汉唐隆盛、康乾武功的基础上,笔锋顿挫,一转而至感慨万千:畴昔已随岁月流转为陈迹,“而今颓然老矣”!风雨飘摇、山河破碎、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民为待死之民。字里行间充满着痛心疾首的深沉焦虑与忧愁。随后,作家从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指出造成国势衰微的根源——“中国老朽”,亦即制度的因袭、官员的守旧。进而,作家指出创造少年中国的力量在于“中国少年”——富有创新精神和爱国志向的一代民族新人。与此同时,形象化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中国老朽与中国少年对于民族和时代的迥乎不同的责任心。在鲜明、冷峻的对照中,作家提出了“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政治主张。在此基础上,梁启超以激昂饱满的诗人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为而少年中国豪迈崛起的振奋民志、激动人心的画面:美哉我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从思想上来说,《少年中国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一方面,文章极具批判的力度,对中国这个“老大帝国”逐层进行解剖,并对那些手握国柄而又老朽不堪的人的心理状态作了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作者反复描述的“少年中国”则又寄托了作者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同样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质。因此,梁启超的“新文体”政论文往往以抒情之笔出政论之说。《少年中国说》通篇不是用冷静的分析、严密的逻辑逐层论证,而似乎是顺看情感的奔流,纵横“诗”笔而成”文”。
从艺术上来说,《少年中国说》的价值首先在于其颠覆性地丰富了传统散文的意象体系。文章不仅用“夕照”、“瘠牛”、“秋柳”、“陨石”等民族的、传统的、为人熟知的形象对“老”作多侧面的展示,从而对清帝国的衰败萎顿进行了系统批判;而且大量地运用了“死海”、“金字塔”、“西伯利亚大铁路”等新时代、新生活、新知识、新事物提供的丰富形象,从而巧妙地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中华帝国之外的更为广阔、丰富、鲜活、跃动的新世界。
从文体语言上来说,《少年中国说》也很有代表性,长短交替的句式、韵散结合的文风,尤其是前此提及的新词汇、新意象的大量引入或创造,无疑是对中国古代散文使用的词法、句法系统进行了颠覆。就文体而言,《少年中国说》融辞赋、四六、律句、古文于一炉,各体之间自由穿梭而又流利畅达,彰显出作家深厚的操作文体的艺术功力。在中国文学语言、文体演进史上,梁启超的散文无疑是从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的过渡形态,并直接导出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方向。
《少年中国说》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无限希望,鼓励他们奋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国的战斗中去。文字语言特点是高度凝练、概括,气势宏大,感情饱满。文章多为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大量地引用了典故,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表现手法
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从全文看,作者开篇就提出外国人认为中国是“老大帝国”的问题,尔后阐明“老大帝国”的实际含义,进而辨明今日之中国实非“老大帝国”,因此激励青年要为“少年之中国”而努力奋斗。在圆融贯通的层次中体现出严谨周至的逻辑力量,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从个别段落上看,也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如第二段中,由老年人“常思既往”推出:“故生留恋心”,“故保守”,“故永旧”;由老年人“常多忧虑”,推出:“故灰心”,“故怯懦”,“故苟且”,“故能灭世界”。行文中排比、递进句法的运用,更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明晰和推理的严谨。
语言形象生动,对比鲜明。
全文在阐发辨析“老大帝国”与“少年中国”的过程中,围绕“老大”与“少年”的基本形象进行鲜明的对比。如有少年人与老年人的对比、中国过去强盛与今日颓老的对比,有“如其老大”与“如其非老大”的对比。而在每一对比中都大量运用鲜明的形象来说明,如将老年人比作“夕照”、“瘠牛”;少年人比作“朝阳”、“乳虎”;将老朽为保其位比为乞儿拾金锭;将老朽、少年与中国之关系比为迁居者、入室者与屋之关系。形象的对比不但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还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奇彩纷呈。
感情充沛,富有气势。
为表达奔放的感情,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排比、博喻,或复沓、呼应,使文章气势浓重炽烈。作者还常用多变的句式表述激情,或感叹,或设问,或奇或偶,或韵或白,或骈或散,节奏明快。无论是新旧雅俗之语,还是古诗名句西谚,写到痛快之处信手拈来,毫无检束。这种酣畅淋漓的用笔使全文情感真挚,热烈动人,富有极大的鼓动性。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微课视频

同上一堂课

推荐指数:⭐⭐⭐⭐⭐

 

该视频因违规已下架

 

该视频因违规已下架

 

②名师云课堂

推荐指数:⭐⭐⭐⭐⭐

 

 

该视频因违规已下架

 

该视频因违规已下架

 

同步练习

图片

图片


				
同步练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同步练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类文阅读
我不能忘掉祖国 
推荐阅读:我不能忘掉祖国,课外之旅,2分钟

思考:1.为什么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

2.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2.(1)宋庆龄是个热爱祖国的人。从她在讨论会上的发言和她常对同学说的话中可以看出来。(2)宋庆龄是个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的人。从她在讨论会前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讨论会上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来。(3)宋庆龄是个知书达礼,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当那位美国学生发言时,她虽然很不赞同,但还是耐心地听完了他的话。

 

爱国将领邓世昌
推荐阅读:爱国将领邓世昌,课外之旅,3分钟
思考:1.查找有关资料,说说邓世昌牺牲后人们是怎样纪念他的。
2.邓世昌是一个怎样的人?
 
1.邓世昌壮烈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号,以示中国海军风骨。
2.邓世昌是个勇猛善战,顽强抗敌,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人。
五年级上册目录